青岛与曲艺之缘
来源:未知 点击: 发布时间:2024-06-15 05:20

  潘海波潘庆武邳建新彭国良尊龙手机APP批聊斋彭子义彭凤林皮树德刘善经世纪20年代初,青岛就开始有了曲艺演出活动。初期,是一些曲艺艺人,或是在街头巷尾撂地演出,或是在茶社卖唱,主要演出评词、渔鼓、琴书、大鼓四种。到了上世纪30年代以后曲艺艺人逐渐增多,出现了固定说书场,曲艺形式也更丰富多彩,一些外地的艺人也纷纷来青演出。大鼓形式中增加了西河大鼓、梨花大鼓、京韵大鼓。此外只有相声、武老二(1949年6月改名:山东快书)、双簧、戏法杂耍等。

  1932年中秋前夕,年仅18岁的马三立和16岁的刘宝瑞,曾在青岛的劈柴院演出了三个月的相声,后来他们分别成为“相声泰斗”和“单口相声大王”。同年,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来到青岛,在当时的台东、市北等地演出。1934年,他再度到青岛,经常演唱的书目有《五代残唐》《飞龙传》《岳飞传》《杨家将》《呼家将》《薛家将》《封神演义》等。1942年,戏法大王王傻子(王鼎臣)携全家从烟台来到青岛,渐渐就在潍县路、沧口路口开了个庐山茶社,自己还组织了一个演出班子,除了戏法外,还有相声、双簧、大鼓、单弦、琴书等曲种。后又在劈柴院租了场子,有时还转租给同行演出。

  30年代末至40年代,“武老二”演员高元钧、杨立德和山东琴书演员李金山、高金凤等都到青岛从事过演出活动。曲艺大师小彩舞(骆玉笙)1942年率班来青,在中山路(曲阜路口)的“兴亚讲堂”(青岛咖啡)演出京韵大鼓等曲艺节目,其中还有相声名家小蘑菇(常宝堃)、赵佩茹的相声。1946和1947年,葛兆鸿在广播电台连续播讲长篇评书《三侠剑》。40年代末,贾贵清的相声班子来青,在劈柴院、西大森一带撂地演出。而且,以上这些艺人,后来都成为了著名表演艺术家或艺术大师。在旧社会,曲艺艺人尽管社会地位低下,倍受欺凌,生活贫困,但由于平民百姓欢迎,接地气,直至青岛解放前夕,曲艺的曲种已有双簧、武老二、数来宝、太平歌词、山东琴书、渔鼓、相声、大鼓等八种,艺人已达数百人之多。那时,青岛的曲艺演出就已经比较活跃了。

  据有关资料记载,老青岛1933年至1936年,曲艺艺人表演的场所就有30多处。说书场,为老青岛各曲艺演出场所的总称,主要是说评书,唱大鼓。包括劈柴院、老台东的南山、新华里和东兴市场尊龙手机APP、四川路西广场、第三公园、大庙山、海泊路广兴里、北京路洪泰市场、市场三路市场、沧口广场等书场。

  专演评书的有:丁树德说书场(河北路62号)、康祥说书场(劈柴院)、民众书场(劈柴院)、民众大戏院(沧口大马路)、刘泰魁书场(台东商业市场)。

  专演大鼓的有:王兰芝说书场(劈柴院)、苗新诚说书场(劈柴院)、王尚元说书场(河北路44号)、周茂文说书场(南村路)、国民茶园(莘县路东海楼)、会友书社(青海路29号)、赵悟然书场(青海路18号)。

  还有专演西河大鼓的泰顺书场(劈柴院)、专演梨花大鼓、京韵大鼓的钧乐茶社(北平路25号)、专演京韵大鼓和杂耍的京韵大鼓说书场(北平路25号)、专演琴书的刘迁乐说书场(劈柴院)、专演渔鼓的王教顺说书场(劈柴院)、专演杂耍的群英大戏院(劈柴院)、专演大鼓、评戏、清唱的聚仙茶园(海泊路广兴里63号)等。

  还有不少艺人是撂地鬻艺,变戏法、演杂技、说评书,唱武老二等。一般是在第三公园、普集路新市场、苏州路胶东路交叉的三角地、泰安路天桥、南村路西大森、大庙山、东镇南山市场、新华里、东兴市场(台东八路大陆商城)、沧口广场(位于振华路与升平路之间)等处。

  1949年6月2日,青岛解放。此时,青岛的曲艺界的流散艺人(包括大鼓、快书、双簧、琴书、渔鼓、数来宝、太平歌词、杂技、戏法、魔术、马戏等)393人,或在茶社书场和曲艺棚演唱或沿街卖艺,生活悲惨凄苦。他们当时是在江宁路劈柴院、潍县路、北京路周边、普集路新市场、市场三路、四方路、苏州路与胶东路交叉的三角地、第三公园、大庙山、东镇南山、青海路宝兴里、四方海云庵广场、冠县路、莘县路、台东商业市场等地的茶园、书场演出或撂地鬻艺。

  为了加强对这些曲艺流散艺人的领导,政府就对全市曲艺界状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,并组织包括地方戏艺人在内的曲艺艺人进行学习。9月,在胶东文协领导下和胶东军政文工团的帮助下,把多年来分散的曲艺艺人组织起来,成立青岛市第一个大联合的曲艺组织——大众游艺社,并在夏津路2号(原同乐戏院)举行开业演出。又在第三公园、李村路开辟两个分场。至11月初,大众游艺社已有400余名成员,分成相声大鼓、杂耍魔术、评词(包括山东快书、数来宝)、地方戏、清唱、话剧和舞厅七个组,覆盖了青岛市曲艺界的半壁江山。

  在大众游艺社的示范演出与影响下,全市曲艺艺人纷纷学习新事物,不到一个月,就有两个地方戏戏院演出了新内容的地方戏,说唱新鼓词、新相声、新词清唱的明显增多了。短短两个月,仅经过改造的旧地方戏就有《姑嫂情》等16出,新戏有《九件衣》《兄妹开荒》《杨桂香翻身》《小二黑结婚》,话剧、大鼓、评词、武老二(山东快书)、渔鼓、相声、清唱等形式的新节目有50余出。地方戏曲艺人还把《长征故事》等五本书改成评词,把鼓词《十女夸夫》等改成武老二(山东快书)。在曲艺界共同努力下,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曲艺于10月17日鲁迅纪念会上登上了舞台。11月5日至6日,全市第一届曲艺大竞赛在南村路天成戏院举办,评词、相声尊龙手机APP、大鼓、清唱、杂耍和地方戏竞相登场,轰动一时,推动了全市曲艺界百花齐放,推陈出新。

  为了改善曲艺演员的演出条件,青岛市设立了八个说书场。具体有:四川路说书场(可容纳观众数十人)、贵州路说书场(可容纳观众100余人)、市场三路说书场(小舞台和简单座席,可容纳观众200余人)、延安路说书场(可容纳观众100余人)、东镇南山说书场(可容纳观众100余人)、四方说书场(有小舞台和简单座席,可容纳观众300余人)、沧口广场说书场(是青岛最大的说书场,可容纳观众400余人)。

  1950年2月,大众游艺社迁往沧口路22号原大众影剧院址,容纳的观众由200余人增至400余人。2月5日至7日,举行开幕演出,每天早晚两场,极一时之盛。当时在青岛的一些山东大学教授对曲艺艺人的表演表示赞许,冯沅君教授在报上发表文章,鼓励“前进的曲艺工作者自然能努力学习,改造自己,用自己的新艺术来壮大我们的新国家。”《十女夸夫》等曲艺节目,还被灌制成唱片,发行全国。5月,青岛市曲艺改进会筹委会成立,在大众游艺社内办公。可以说,从1949年9月至1950年底,大众游艺社对青岛曲艺的传承与发展,是有贡献的。

  那时,我住家附近的苏州路、胶东路交叉的三角地也有露天书场。我就看过杨立德于1950年底至1951年初,在这里演唱武老二(山东快书),只要放学就来,几乎一场不漏。在此,我还喜欢听李相范的评书《杨家将》等,据说他住家就在不远处。他是高度近视,眼镜度数很高,在一旁变戏法的王傻子(王鼎臣)曾戏谑他:“你应该戴个酒瓶底!”李相范口齿伶俐,思路清晰,反应敏捷,有条不紊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而且,他的长相还酷似侯耀华呢!

  有时,再就是葛兆鸿或王宝亨来说评书,又或是渔鼓艺人孙锡三在此鬻艺,还有刘春喜或司春玉的木板大鼓。另外,这里在南边撂地的分别是王傻子的戏法和小天一的小型魔术。西北角还有一个席棚,里面是一些演员本是剧团的“底包”(底层配角演员),因剧团解散而在此清唱京剧《二进宫》《空城计》《武家坡》等戏选段,京胡、月琴等皆有,而所有鼓锣钵这些打击乐,则是全由一个人手脚并用击打。因为我酷爱京剧,自然就是他们最忠实的小观众了。这些演出,一般是演一段或每半小时就向观众收一次费。

  1958年10月30日,青岛市曲艺团正式成立,原私人说书场均作价归曲艺团,曲艺演员能够登台表演。而在在此之前,青岛的曲艺演出最多是在书场,不少人还是撂地鬻艺。保留的曲艺品种有西河大鼓、木板大鼓、山东琴书、河南坠子、评书、相声、古彩戏法和皮影戏等。

  从建立大众游艺社至上世纪50年代末,曲艺节目不断推陈出新,其中不少是演员自己整理或者创作。大众游艺社上演的曲艺节目有:大鼓《三勇士推破船》《十女夸夫》《洋铁桶的故事》,评词《晴天行》《英雄奋斗十八年》,山东快书《王老三反恶霸》《粪变金》《为人别娶俩老婆》《孔二小姐要嫁妆》,相声《韩复榘做官》《五大天地》《西江月》等。在青岛市曲艺团成立后,曲艺队伍人数众多,上演的书目有:传统长篇大书《杨家将》《呼家将》《薛家将》《五代归宋》《大隋唐》《飞龙传》《响马传》《岳飞传》《包公案》《彭公案》《明英烈》《五代残唐》《东汉演义》《东周列国》等,以及现代题材长篇大书《烈火金钢》《铁道游击队》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《平原游击队》《桥隆飚》《红岩》《林海雪原》等。

  1955年,刘金堂、高景佐、赵瑞先、袁文贵、刘宗宝成立了青岛山东快书研究会(这是中国首个山东快书研究会),挂靠文联,在泰山路的市北区第一文化馆活动,演唱山东快书《武松传》。届时,他们又参加了青岛广播说唱团。1957年,青岛工人文化宫成立相声、山东快书研究组尊龙手机APP,开办曲艺训练班,前后约有百余人参加培训, 此基础上就组建了青岛市职工艺术团曲艺队。

  首先是市文化宫的吉文利与青岛11中教师王锐搭档表演相声,随后就有许多业余相声演员耿殿生、杨达川、李炳杰、杜松才、翟红元、姚征等登台演出相声,赵瑞先、高景佐、刘金堂、袁文贵等表演山东快书,其中有不少后来都“下海”,参加了1958年10月30日正式成立的青岛曲艺团等专业团体,并成为曲艺名家。其中的刘金堂成了该团的曲艺作家,高景佐成为高派山东快书创始人高元钧的开门弟子,赵瑞先作为杨立德杨派山东快书演员被调入哈尔滨铁路文工团。

  60年代初,青岛市曲艺团只说长篇大书。青岛市歌舞团曲艺队则继承发扬传统,推陈出新,1961年夏在青岛市工商联小礼堂演出了青岛市第一个曲艺专场《不怕鬼的故事》,其中的节目有胶东大鼓《要账》、西河大鼓《宋定伯捉鬼》、山东快书《砸银行》、山东琴书《装灶王》、河南坠子《熬牛头》、相声《借火》、单口相声《抢弦子》等。

  1962年,曲艺队转归青岛市曲艺团编为曲艺团二队,打破了曲艺团只说长篇大书的局面。演出的节目有从上海移植的化装相声《理发春秋》《拉洋车》《拔牙》,从北京移植的双簧《李二嫂改嫁》《讲卫生》,去济南学习的河南坠子《二小姐做梦》等,至1964年,青岛市曲艺团组织了《笑的晚会》(两组)、《新风曲会》(两组)曲艺专场和山东快书专场。演出了大型化装相声剧《二旦子改行》、山东快书《送钱包》、西河大鼓《红心壮志》、胶东大鼓《雷锋探亲》、山东琴书《活着的雷锋》、山东快书《卖鱼》、中篇鼓词《匪特落网记》等。1965年,青岛市曲艺团撤销,市区各说书场关闭,曲艺二队集体调回青岛市歌舞团尊龙手机APP。

  经历了“破四旧”后的70年代,青岛的曲艺作家排除万难坚持创作曲艺节目,不少演员继续排演山东琴书《上山》《云中燕》《渡河记》,山东快书《孟扎路打虎》、河南坠子《接娃娃》、山东快书《夺担杖》、胶东大鼓《查船橹》,在省以上调演、会演中获奖。尤其是1975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曲艺调演,当时山东省选了两个节目,其中山东琴书《云中燕》(原名:《老石匠》),由青岛曲艺团的耿殿生和朱丽华、傅子玉演唱,当时影响极大,好评如潮。

  1976年10月粉碎“”后,青岛曲艺新作频出。1977年秋,青岛曲艺界带着新作山东柳琴《欢呼党中央一举粉碎“”》、山东快书《勇斗女皇迷》、山东琴书《争读宝书》、胶东大鼓《毛主席的旗帜永飘扬》、相声《创业杂谈》等到上海五星剧场交流演出,连演两个月,场场爆满。《解放日报》发表了《丰富的山东曲艺》,祝贺演出成功。此次在上海演出的成功,推动了青岛的曲艺创作。

  山东琴书《新长征插曲》《长征路上》《质量风波》,胶东大鼓《找卷尺》《送计算机》《刘玉环》等相继问世,受到欢迎。特别是刘金堂作词、周建业作曲的《新长征插曲》连演200多场,全国各地同行纷纷到青岛学唱。1970年冬,青岛市曲艺团重建。建团初期即上演了《您看急谁》《出租的新娘》《孝顺儿女》《三换新郎》四个相声剧。此后,创作和演出的剧目不断增加,还到大连、烟台、威海、潍坊、淄博、黄县等地以及胜利油田、齐鲁石化公司、引黄济青工程现场演出。为配合计划生育、银行保险、环境保护等行业宣传,青岛曲艺团还分别组织了专场演出。

  这个时期,青岛的曲艺创作有70多个。其中,高景佐演唱的山东快书《武松装媳妇》,由中国唱片公司录音灌成唱片发行全国;山东琴书词曲集《真正的爱情》(刘金堂词、周建业曲)、长篇大书《呼家将》(刘书琴等编写)分别于1983、1984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。山东琴书《锔瓷盆》《追求》《石狮子裂嘴》,相声《飞》《春风送暖》《公园奇遇》、胶东大鼓《三巴掌》等,都获得省级以上奖励。青岛作者创作的相声《楼道曲》,于1991年荣获建设杯全国相声一等奖,姜昆、唐杰忠又在1993年央视春晚演出了《楼道曲》获得春兰杯大奖。

  还应当指出的是,老曲艺作家刘金堂创作了大量优秀曲艺作品;相声演员兼编剧、导演潘贵才创作或导演了不少优秀的相声、小品作品;业余曲艺作家王延照创作了许多山东快书、数来宝、小品等曲种的优秀作品;业余曲艺、小品作家兼导演朱积敏担任过十余次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策划,并创作了不少优秀小品和相声。其中,刘金堂创作的山东琴书《花衣裳》,荣获“牡丹奖”(中国曲艺最高奖);潘贵才的小品《上梁大吉》,一举荣获了中国曲艺的最高奖——“牡丹奖”;朱积敏创作的小品《工会主席的晚餐》,获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业余组第一名。

  这些年,青岛曲艺界一举获得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山东快书(传承人:高景佐)、东路山东琴书(传承人:朱丽华)、胶东大鼓(传承人:梁金华)。这都是在全国是属于非常了不起的成就。

  由于青岛是一座海纳百川,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,因而就有许多著名曲艺院团或曲艺大师、名家,纷纷来青岛演出。在上世纪50年代至1965年,全国不少曲艺团体来青岛演出,他们是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、北京曲剧团、天津曲艺工作团、上海人民评弹团、上海滑稽剧团、上海张慧冲大型魔术团等。

  其中就有不少曲艺大师,如:侯宝林、骆玉笙(小彩舞)、魏喜奎、常连安、王佩臣、王殿玉等。1984年6月至7月,侯宝林在青岛举办全国相声作品评比讨论会,参与会议的有:马三立、王凤山、苏文茂、马志存、常宝华、常宝丰、高英培、范振钰,以及当时还很年轻的侯耀文、石富宽、姜昆、赵炎、笑林、李国盛、牛群、常贵田、魏文亮、师胜杰等。

  (侯宝林1984年6月30日,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相声作品创作评比会与记者合影,二排右二为本文作者)

  1986年,在青岛举行“八一”相声录音会,马季、赵炎、马志明、侯耀文、石富宽、高英培、范振钰、刘文亨、王文玉、王谦祥、李增瑞、李金斗、陈涌泉、笑林、李国盛、牛群、李立山、师胜杰、冯永志等相声名家都荟萃青岛参加演出。

  1988年6月下旬,全国高元钧高派山东快书艺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,各地快书名家都荟萃于此,对推动高派快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。2015年10月,由中国文联、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、山东省曲艺家协会承办的“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培训项目——全国优秀中青年曲艺人才创演班”在青岛世博园举办。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、相声表演艺术家李立山、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洪胜、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王连成、中国曲协北方鼓曲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杨菲等曲艺名家,都前来授课和辅导。

  (2015年刘兰芳来青,出席会议与青岛曲艺团的老艺术家朱丽华、刘金堂、耿殿生、梁金华合影留念)

  2016年6月,为了纪念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诞辰100周年,青岛市文联在“1907光影俱乐部”举行了纪念活动等。

  近百年来,青岛与曲艺确实有缘,我们为此感到非常自豪。在如今的“互联网+”时代,展望青岛曲艺的未来,我们信心百倍,继续勇往直前,使曲艺工作更上一层楼,给广大观众带来更加丰盛的精神食粮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